十大配资公司排名 “去工业化”施压德国经济

发布日期:2024-11-07 21:57    点击次数:141


十大配资公司排名 “去工业化”施压德国经济

黄安,中国台湾艺人,九十年代著名歌手十大配资公司排名,曾拥有大量粉丝,红遍东南亚,风头一度超过四大天王。但是,近几年,他却基本销声匿迹了,没有见他出新歌,连综艺节目也不上,似乎人间蒸发了一般。

  继今年5月份一口气关闭了路德维希港的11家工厂,德国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又在8月份关闭了当地的两家生产企业,且还要在明年停止3家工厂的全部生产线。无独有偶,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近日宣布,将考虑关闭两家德国本土工厂,开创了大众集团自创立以来首次关闭本土工厂的历史纪录。

  关闭本土工厂或生产线的同时,德国企业也迈开了投资与经营重心外迁的步伐。早在两年前,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便公开宣布,巴斯夫不会继续在德国投资,随后便迅疾开启生产基地迁往国外的举动,包括一项规模达260亿欧元的投资有超43%落子美国市场,牵手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共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等。

  巴斯夫的振臂一呼很快引来了同行的纷纷追随,朗盛、科思创和赢创等德国化工大佬相继作出了减少、推迟或完全停止在本土投资的决定,而且拜耳公司和赢创集团分别以在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州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的行动给予了真实回应;除化工行业外,汉莎航空、西门子等也作出了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扩产增资的安排,大众集团、宝马公司在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增设新工厂的计划也处于紧锣密鼓的推行中,且德国四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采埃孚、舍弗勒和大陆全部宣布将投资重心转移到海外。

  几组权威数据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示德国企业减少国内投资与加大海外投资的基本面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旗下零部件供应和车辆改装企业投资意向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企业表示会继续在德国投资,而德国工商大会的抽样调查报告也表明,国内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至国外,另有超1/4的公司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国外。此外,德国工商大会还作了一个更为宏观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300家企业中,有37%的工业企业考虑减少在德国的生产或将生产线转移至国外,这一比例高于2023年和2022年。

  对于自己投资与生产“去德国化”的行为,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直言不讳地指出,是因为在德国看不到有能赚钱的地方。数据显示,继去年同比下降了21%,今年上半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再度减少9.7%,同时利润萎缩了12.8%。当然,出现销售与利润折损并不只有巴斯夫一家。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化工业销售额下降1%,全年降幅将达到3%,同时,目前有40%的公司利润大幅下降,1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无疑,任何一个跨国公司当然不能将业绩或利润的下滑风险全部归于本土,但作为重心仍在母国的巴斯夫乃至整个德国的化工企业而言,从本国市场身上寻找令自己生存不易的因由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而且陷入经营困境也远非只有德国化工企业。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利润减少14%,宝马集团利润下降近15%,德国汽车全行业利润降幅超过了9%,与此同时,德国机械装备工业协会将今年全年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利润增幅从-4%调低到了-8%。而德国普华永道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与去年相比,2024年德国企业销售收入将平均下降5.1%,为近三年来的最低。

  俄乌战争之后,特别倚靠进口能源的德国企业所感受到的能源价格飙升之痛尤为剧烈,虽然德国政府也在加速石化能源出清同时加快清洁能源使用的转型步伐,且今年新能源发电比例有望升至65%,但成本依然高出俄乌战争前的40%之多。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数字表明,将近一半(47%)的被调查企业认为生产成本在今年会进一步提高。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罗斯沃姆公开表示,上游能源成本的上升是德国企业在投资与经营上“用脚投票”的主要原因。

  全面审视下,德国的确没有能让企业死心塌地留下来的吸引力。德国综合税赋目前近30%,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同时,在经合作组织国家,获得一份营业执照只需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德国则需费时4个月之多。除官僚主义外,德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更让企业难以承重。目前,德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23%,生育率仅有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劳动力持续供给不足,企业被推到成本只增不减的风险隧道;更要命的是,尽管目前德国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43个小时,为经合组织国家中最短的工作时长,但以卖方为主的劳动力市场却驱动着德国企业员工还在进一步提出缩短工时的诉求,且为此罢工不断,无奈之下,企业只能通过加薪来缓冲矛盾,也由此让企业感到似乎自己始终浸泡在成本增升的煎熬之中。

  日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加剧德国企业纷纷外迁的重要因素。美国的《通胀削减法》对非美企业的投资提供巨额补贴税收抵免,引致德国的化工与汽车企业纷至沓来,而让德国机械企业没有想到的是,曾经作为自己最好客户的美国公司如今成为了自己最强的竞争对手,不仅低端产品在美国市场全线折戟,高端产品也无人问津,德国工业机械和设备在美所占份额降至30年来的最低值。另一方面,在与中国与美国电动汽车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德国企业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以及转型节奏的滞后而被对方甩出了几条大街,而在全球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加速回潮的背景下,德国政府还亮明了所谓“去风险”与“降依赖”的倾向性姿态,未来信心遭到动摇的同时,德国企业的投资重心也发生目标性偏转。

  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是衡量行业发展现实状态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由产出、订单、就业等分项指标构成,数值在50以上代表行业扩张,50以下为行业衰退。理论上推断,德国工业企业削减国内投资与加大对外投资的最直观结果就是制造业PMI呈现长周期与趋势性疲软,事实也是如此。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德国制造业PMI已连续27个月位于50点的“荣枯线”之下。当然,仅凭较为模糊的宏观镜像并不能十分清晰地看出德国“去工业化”所造成的后果,对于分项指标的分析可以让目标问题展示得更为详尽而真实。

  产出方面,德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至今其实已经下降了6年多的时间,其中2023年同比降幅达到了2.0%,且继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后,最新7月的工业产出环比负增长2.4%,同比大幅缩减5%。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计,2024年德国工业产出将下降2%,而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的预测降幅则是2.7%。产出萎缩的背后是德国制造业产能的闲置,超三分之一的企业存在产能不足问题,同时产量未达到其产能的企业有一半之多。

  订单方面,2023年德国工厂订单下降5.9%,数量规模降至新冠疫情后的最低水平。进入今年,首月的订单规模更是环比狂降11.3%,且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环比下降,虽然在6月与7月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但前七月的新订单规模依然出现了10.7%的环比降幅,而且部分回升月份还主要由国外订单增加所贡献,德国国内的订单的下降幅度其实远远超出总体订单规模的降幅。

  就业方面,目前除化工、机械、汽车三大主干行业集体裁员外,包括电子电器、钢铁生产等许多加工制造企业均纷纷推出了不同规模的裁员计划,德国的失业率也升至6%;虽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短缺会带动失业率很快降至5%的常态,但工业在就业中的占比高达16%,产业内失业人数太多以及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必然给家庭收入增添更多变数,进而损害与抑制消费。数据显示,去年德国私人消费下降0.8%,今年以来继续缩量,最新10月的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仍是负值,民众消费预期依旧非常脆弱。

  工业是德国经济的关键支柱,高峰时期工业产值占到了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虽然近些年增长势头不断放缓,但目前德国工业对GDP的贡献依然达到了22%,而且德国还是一个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受到“去工业化”的影响,去年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4%,今年前7个月连续下降0.8%。与此同时,2023年德国经济负增长0.3%,今年前三个季度持续萎缩,且在技术性衰退的碾压之下,德国去年沦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垫底者,今年将再度成为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十大配资公司排名






Powered by 浙江配资网_炒股配资知识网_炒股配资资讯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